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这便是吴晓东教授在本次讲座中给人的印象。10月27日晚7点,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吴晓东作客kaiyun开云官方网站,在X8215为人文学子带来学术讲座——《现代文学文本中的北京》。吴晓东教授从六个角度分析现代小说中的北京形象,从耳熟能详的祥子到都市文学兴起与发展,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为大家带来一场学术盛宴。讲座由kaiyun开云官方网站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徐行言老师主持。
吴晓东教授治学严谨,著作等身。现担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曾赴日本京都大学、神户大学、韩国梨花女子大学讲学,2016年被聘为日本城西国际大学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2001年入选北京新世纪社会科学“百人工程”,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著有《象征主义和中国现代文学》、《从卡夫卡到昆德拉》、《慢读经典》等书。
本次讲座由六个部分组成,分别为:“从骆驼谈起-作为情感对象的北京”、“现代作家关于北京的论述模式”、“小说中的差异性叙事图景”、“祥子的形象—‘由车夫的内心观察北京’”、“心里蒙太奇—呈现都市的叙事形式”和“文学都市的方法论问题”。吴教授从同学们耳熟能详的骆驼谈起,结合京派作家知名小说,以张恨水的《八十一梦·北平之冬》、废名的《桥》以及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为例,深入浅出地为听众们阐释了现代小说中的北京形象。吴教授解释道:北京不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更是许多作家的情感寄托对象。正如雷蒙·威廉斯在《乡村与城市》中所写的:“这种价值结构依赖于许多真切而持久的情感:对我们最初生活于斯和最先学会用眼去看的那个地方那片景色的眷恋之情。”
吴晓东教授对现代经典著作中描写北京的片段进行了解读。解读从文化研究,中西比较,以及不同语言文体的书写差异等角度展开,揭示了现代小说叙事图景的多维性。吴教授指出,就城市特点而言,相对于上海的流动性北京的稳健性更加突出。林庚曾对“北平文艺界的衰竭”有着精妙的见解,吴教授通过对此观点进行深入地挖掘,向同学们提出“北京文艺界的衰竭,由此与海派文化的成型之间建立了历史与叙述的逻辑性关联”这一认识。
对于文学都市的方法论问题,吴晓东教授提到了美国学者理查德·利罕的《文学中的城市》一书,该书前言概括本书的方法论基础是文学与都市的共生性,作者认为“城市是都市生活加之于文学形式,文学形式加之于都市生活的持续不断地双重建构。”吴晓东教授将其概括为“我们阅读文学文本的方法与城市历史学家们阅读城市的方法相类似,共享与同样假设的模式。”
在员工提问环节,吴晓东教授就国人幸福观与文学的关系,萧乾笔下的老北京叙事方法、北京的论述模式如何进行勾连及写作中如何运用蒙太奇手法等四个问题和员工展开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