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公司新闻 > 正文

著名诗人任洪渊教授来公司举办学术讲座

作者:wy 日期:2013-01-01 00:00 点击数:

 

 

著名诗人任洪渊教授来公司举办学术讲座 

518日下午,应艺术与传播学院中文系邀请,著名诗人、北京师范大学任洪渊教授前来公司讲学,给广大师生带来一场精彩的讲座。

教授以西方文学中对时间的现代体验为切入点,用大量的实例,生动活泼、深入浅出地展示了如何在西方“时间再发现”中回到中国时间。首先,他以法国小说家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为例,详细讲述了这部有着“叙事革命”之称的伟大小说是怎样表达了西方现代人对“时间”的一种不同于传统的“历史时间”的现代体验。教授认为在这部小说中,“叙事的革命”带来了“时间的革命”,普鲁斯特构建了“现代时间几何学”,他不是回忆过去,而是“经历”过去,是在现在第一次初遇过去。叙述者入神的那一刻,生命直接达到现场,没有过去、未来、只在此刻,他心里的幻象是他集体无意识的“千年遗梦”的现在投影。

接着,教授以米兰?昆德拉的《不朽》为例,用他独特的诗人的视角阐述了米兰?昆德拉以“无纪年”的姿势对“历史时间”的抗拒。他从昆德拉那里得来的启示是,“不是我们在摆出姿势,而是姿势在摆出我们,当人类那几个经典的姿势定格的那一瞬间,历史消失了,理性的时间也消失了”,这是昆德拉的对时间的现代体验。另外教授还具体分析了给昆德拉启示的历史文化土壤。

在阐述了昆德拉对时间的发现后,教授转到他讲座的重点“中国时间”。他以杜甫的“语言蒙太奇”为素材,认为在杜甫的诗句中,有大量的“时空重构的一”。西方的“时间再发现”中所提到的现代时间体验,在中国的传统诗歌、小说中都早有表达。他以爱森斯坦的“蒙太奇”从汉字的构造中得到灵感、庞德的“意象派”从中国古典诗那里受到启发、布莱希特的戏剧从中国戏剧的“旁白”那里获得素材为例,认为西方的“时间再发现”有“中国时间”的影子。他一方面大赞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一方面又痛感中国当代有些学者、作家、诗人丢掉了传统的精华,失去了创作的源泉。

应同学们的提问,教授谈到自己的诗,谈到自己的新书《汉语红移》,并阐述了“在‘西方语言转向’中发现汉语”这个主题,他认为汉语是非常富有表达力和生命力的,他以李商隐的诗说明汉语是一种现在时的叙述,是“超时态”的;以《阿房宫赋》来说明汉语不是平面的,而是有声音和层次的。而在我们现在这种西化的表达中,我们丢掉了“古汉语”的魅力,他认为解决的出路是恢复古汉语的传统,扩大名词的表达功能,让“名词运动”。

教授学识渊博、亲和又富有激情、观点独到而深刻,语言生动而华美,时时闪现思想的火花,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的诗人本色。整个讲座气氛生动活泼,约18点,讲座在听众的意犹未尽中结束。(中文系 刘明月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