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以“传承雷锋精神与成就中国梦想”为主题的校级研究生示范性员工党支部特色活动在犀浦校区天佑斋三号楼辅导员之家举行。此次活动由党委组织部、党委员工工作部、艺术与传播公司党委主办,艺术与传播学院硕士2012级艺术党支部承办,艺术与传播公司党委书记李岗教授、影视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高力教授两位党员教授也应邀参与了此次活动。
此次的支部活动以影片《雷锋在1959》作为开场,更值得一提地是影片的主角、雷锋的扮演者??支部成员钟秋同学也在座位席中与大家一起观看。影片讲述了雷锋在参军前,前往辽宁弓长岭焦化厂工作的短短150多天的故事,给大家展示了一个更为真实和全面的雷锋。
此次的党支部活动的主题是“雷锋精神”与“中国梦想”,针对这个主题,硕士2012级艺术党支部的同学还提前在九里校区对研究生同学们了进行了随机采访,制作成了视频短片在支部活动中播放。在短片中,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都表达了自己对于雷锋这个人以及雷锋精神的认识和看法,当然其中也不乏有疑问,雷锋真的存在吗?雷锋精神到底是什么?带着这样的疑问,支部活动现场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钟秋同学作为电影拍摄的亲历者,以自己对雷锋这个人物的深刻感受做了发言。他说在接到剧本的时候,自己内心就一直有一个疑问,那就是“雷锋的优秀品质究竟源自哪里”,他说如果自己找不到这个问题的答案,那么是无法说服自己去饰演这个角色的。终于有机会,他去了雷锋纪念馆,了解到了雷锋的童年,他心中的疑问才终于解开,后人所颂扬的雷锋精神源于感恩。
高力教授作为影视剧作的专家,他从影片《雷锋在1959》出发作了发言。他认为在形象的塑造上,这部影片有了很大的进步,把雷锋从一个概念化的人物还原成了本身的人,英雄回归到了百姓,雷锋走下神坛,人物形象从扁平变得丰满。之前的雷锋电影多是讲述雷锋参军之后的故事,而这部影片很好地抓住了雷锋参军前在弓长岭焦化厂这段经历,展示了年轻、甚至还有些时尚的雷锋,并且当时的雷锋处于一个有集体关怀、有朋友关心的环境,那么他的一些积极的作为、他所表现出来的感恩是符合情理的。
李岗教授则讲起了他当年学习雷锋精神的情形,那就是一个真实不虚幻的学习过程。他讲到,现今与以往已经不同,同学们处在一个多元化的信息社会中,对于主流价值,每个人有自己的见解也是正常的。他提出既然是研究生的党支部活动,就应该有高度,同学们可以从学术的角度来对雷锋精神进行探讨。李教授简略地用符号学的理论对雷锋进行了文本分析,概括出了“雷锋”的三种意义。他特别提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任何一个概念,都是编者与读者共同建构的。我们的研究生同学应该有自己的解读。
两位老师的话打开了话题,也带动了现场的讨论。很多支部成员还结合自身实例讲述了自己所亲身经历的雷锋精神,这种精神也感召了我们自己用生活中每一个微小的行动践行“学雷锋”的口号,让一个真实、贴近的雷锋精神走入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内心,一起筑起美丽的中国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