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活动 > 正文

【人文思跃系列讲座四】王小盾:上古中国人的用耳之道

作者:中文系 日期:2017-11-02 00:00 点击数:

题目:上古中国人的用耳之道     

时间:2017年11月13日下午3点-5点

地点:犀浦校区X9501

讲座要点:在书写产生之前,人们主要用听、说来交流和传播知识。通过长期实践,上古中国人建立了对耳和听觉能力的认识与崇拜,也建立了与视觉相对的听觉知识系统,也就是由气象学、历律学、诗学、度量衡学、阴阳学说和各种夜晚知识组成的系统。古代专事用耳的瞽矇,便是这个知识系统的建立者和传承人。这个系统以“风”“气”为核心概念,在以耳听风、以音律察气、以声音通神、吹律管听军声、发人声听军声、吹律命名、候气等仪式活动的基础上,概括出了“三才”“阴阳”“丝竹不如肉”“声气相应”“听之以气”“同律度量衡”“乐从和”等理论。这些知识和理论,不同于古代史官所传承的以视觉为中心的知识和理论。从音乐学角度看,讨论古人用耳之道有三个重要意义:第一,确认中国音乐的史前史:“音乐”起源于以耳听风,也就是用音乐方式来侦知季节的变换。它有过“风”“律”“音”“乐”等四种历史形态,经历了“乐生于音,音生于律,律生于风”的历史过程。第二,重新认识乐、律等事物的起点和初始本质,明白中国音乐的特殊性格。比如,为什么中国主流音乐一直保持了轻节奏、轻旋律而重音高的传统,强调“平和”“雅正”的传统,“律”“历”合志的传统,神秘主义传统。第三,了解古代“听道”哲学的内涵。其中包括《老子》“致虚极,守静笃”的学说、《庄子》“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的学说、《文子》“上学以神听,中学以心听,下学以耳听”的“听道”学说。

 

嘉宾简介:王小盾,笔名王昆吾,江西省南昌市人。曾任职于上海师范大学、扬州大学、清华大学、四川师范大学、中国音乐学院(兼职),从1993年起,先后担任这几所学校的博士生导师。现为温州大学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国早期文化研究、中国音乐史研究、域外汉文献研究。代表作有《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研究》、《隋唐音乐及其周边》、《从敦煌学到域外汉文献研究》、《中国早期艺术与宗教》、《中国早期思想与符号研究》等。


欢迎广大师生前来听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