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活动 > 正文

【人文思跃系列讲座八】李春青:谈谈中国文学思想史的研究方法

作者:中文系 日期:2017-11-10 00:00 点击数:

讲座时间:2017年11月23日周四19:30

讲座地点:犀浦校区x8215

讲座嘉宾:

李春青,男,文学博士。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专职研究员,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文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文艺学专业主要学科带头人之一。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儒家文化、古代文论和文学基本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兼任中国中外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批评家协会理事等。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六项、教育部项目三项。独立著述有十余种,主要有:《艺术直觉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美学与人学——马克思对德国古典美学的继承与超越》(法律出版社1991年)、《文学价值学引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乌托邦与诗--中国古代士人文化与文学价值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宋学与宋代文学观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诗与意识形态——西周至两汉诗歌功能的演变及中国古代诗学的生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在文本与历史之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在审美与意识形态之间——中国当代文艺学研究反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道家美学与魏晋文化》(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版)、《趣味的历史——从两周贵族到汉魏文人》(三联书店)。另有合著、合译、主编著作十余种;发表学术论文二百余篇。

讲座提要:与以往的文学批评史研究相比,文学思想史的研究方法有如下特点:第一,“整体关联性”视角。把特定时期的文学思想看作是与政治、宗教、哲学、历史等观念形态处于交融互渗之中的话语系统,力求在个门类之间复杂的“互文性”关系中揭示文艺思想的深层意蕴。第二、“动态性”视角。是指把研究对象视为一个生成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态之物,揭示其生成轨迹。第三、“功能性”视角,不再把文学看成是“纯审美”现象,揭示文学思想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